我们可以通过对光子实施两组所谓的弱测量来揭示光子本体和其属性的分离,其中一组用于测量光子本体所处的位置,另一组则用于测量其自旋状态,也就是柴郡猫的笑脸的位置,测量结果则由弱值描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35岁晋升教授,41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57岁又成为首个摘得国际公认的低温物理领域最高奖菲列兹伦敦奖的中国科学家他是清华园里有名的711院士,30多年的科学征途上,每年平均工作时间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时间十二三个小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在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下取得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有人担心会影响到科研,但在薛其坤看来,从另一个角度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作用。没有什么娱乐,忙完行政事务就迅速切换角色,沉浸在科研中。比如一天两壶咖啡的生活习惯,比如永远满满登登的日程表,再比如对科学事业一如既往的痴迷。发现室温超导,发现太阳能转化效率超过Si但价格与Si相近的太阳能电池,发现硬度比拟金刚石、延展性比拟钢铁的材料这些发现不但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还可能引导全新技术和工具的发明。
在学生培养上,他从班长变成了排长。7年前,为了降低电子器件能耗,薛其坤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被认为将推动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进程。在《科学》杂志发表关于珍珠母论文的第一作者茅瓅波在实验室呆了7年,只发表了两篇论文。
科研这场马拉松 科研是场马拉松,导师激发出来的勤奋,俞书宏保持了20年。书字则很有家庭特色父母是小学老师,哥哥姐姐是中学老师。最终目的是用到人体组织工程中,成为可替换骨骼和牙齿的生物材料。他为我们树立了一辈子工作态度的榜样。
那时,他每周背着母亲准备的咸菜,步行去几公里外的中学上学,幸运的话能搭上一辆拖拉机的顺风车。出身教师之家 俞书宏1967年出生于安徽庐江
俞书宏告诉《中国科学报》。每次碰到这些学生,俞书宏还是鼓励他们敢于做更长周期的科学研究。在学生眼里,老师痴迷科研,一聊到好文章就滔滔不绝。听报告对本科生教育非常重要,不要因为听不懂就放弃,说不定会改变人生。
给本科生上课,俞书宏是认真的。副研究员李会会曾因碰到困难想换方向,俞书宏鼓励她再试试。如今,坚持下来的李会会感叹:确实可以比以前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了。国际学术界评价认为,这是人工首次合成真正珍珠母。
在导师的激励下,俞书宏将吃饭睡觉以外的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今年5月,俞书宏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经常去食堂的路上被他从后面超过。珍珠母具有高度有序的砖泥微观结构,由于力学性能极好,成为仿生研究中的明星材料,但尚无实验室能合成出宏观尺度的块状材料。
回想起来,他说:学化学一点不后悔,能做跟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研究。俞书宏办公室一角 陈欢欢摄 2002年以来,树脂基仿生人工木材、类似北极熊毛发的隔热材料、石墨烯吸油海绵俞书宏课题组向大自然学习,几乎每年都会报道几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材料。在《科学》杂志发表关于珍珠母论文的第一作者茅瓅波在实验室呆了7年,只发表了两篇论文。在我们组待过的人几乎都会被俞老师打动,对自己提高要求。出身教师之家 俞书宏1967年出生于安徽庐江。1996年,俞书宏迈出了改变命运的一步报考中国纳米材料研究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钱逸泰的博士,成为谢毅、李亚栋的同门。
这种形式令同学们大开眼界,也大呼过瘾。他为我们树立了一辈子工作态度的榜样。
硕士毕业后,俞书宏分配到一家事业单位从事科技情报工作。一种极其普通的矿物质引起了他的注意石灰石。
没兴趣的别来 俞书宏研究组还有一个特色:博士后特别多,有十多位。初中时,在数学老师的影响下,俞书宏爱上了数学。
科研这场马拉松 科研是场马拉松,导师激发出来的勤奋,俞书宏保持了20年。俞书宏说,为了这个目标,他正在同相关课题组合作。而中国科大的学生可以早一点进实验室体验科研,前提是:真正对科研感兴趣,如果不是建议别来。招生时,俞书宏比较看重科研态度,因为未来可能要做好几年艰苦的工作。
碰上这样的学生,俞书宏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他们滞留的原因几乎一样:为了继续把工作做深入、完整。
例如,他为每人分配一篇英文文献,读懂之后按正规论文格式改写成中文论文,并用SCI官方软件EndNote插入参考文献。俞书宏给课题组出了一道题:如何做出和海滩上的贝壳差不多的珍珠母块材? 这一试就是15年。
俞书宏的学术报告往往是座无虚席,自己学生去晚了也只能挤在门口听。开组会时,他最常用的开场白是:时间过得好快啊。
俞书宏也曾担心:万一毕不了业怎么办?要不要做点别的工作?倒是学生反过来安慰他不着急。在同行眼中,俞书宏高产出、高影响力,H指数129。开学时他掰着指头算账:马上就要中秋国庆放假,然后就是元旦,很快就要过年了。还有一次,出差回到合肥已是晚上9点多,学生们都回宿舍了,他拖着箱子去了办公室。
有时候我取得了一点成绩,很高兴地向他汇报,他会说不行,你看别的同学做得更好,你还得更努力。文章第一作者、博士后管庆方的故事则得从本科阶段讲起。
俞书宏的一句话他印象深刻:一篇好文章如果放到100年后,不知道还有没有用。虽然自己是工作狂,但如果学生晚上找他讨论问题,他会反过来叮嘱学生早点休息,不要熬夜。
2016年,俞书宏课题组在《科学》杂志发文,报道一种全新的仿生策略,在实验室7~10天可制备出宏观尺度珍珠层结构块状材料,其化学组成和多级有序结构与天然珍珠层高度相似,力学性能也可相提并论。那时,他每周背着母亲准备的咸菜,步行去几公里外的中学上学,幸运的话能搭上一辆拖拉机的顺风车。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